XPJ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

522_57px;

OA登陆
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
新闻中心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
突破粮食丰收的“水瓶颈”

来源: 作者: 时间:2014-12-4 阅读:

粮食怎么保?水利谁来干?欠账怎么补?新时期水利改革直面新难题

——突破粮食丰收的“水瓶颈”

  大旱为何粮食丰收?

  水利对粮食贡献率40%以上。投入机制的改革是关键一步,政府主导补欠账,农田水利投入创新高

 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,今年尚书成领教了“命脉”的厉害。

  河南许昌县是产粮大县,老尚所在的尚庄村都是种粮好把式。今年麦收过后,村里不少人种上了良种玉米。“种子好,可老天爷不给力,电视里说是60年一遇大旱,反正我没见过这么旱。”尚书成说,“河里没水,玉米长得像蒜苗,还能有啥收成?”

  正当大家着急上火时,国家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完工了,一眼眼新机井派上用场。“真是救命水!一眼井能管50亩,透透地浇了两水,玉米缓过来了。”尚书成说,到秋收算账,他的8亩玉米亩产都上了千斤。老尚感慨:有工程抗大旱,没工程只能瞪眼看!

  粮食生产,基础在水。中科院的研究表明,在影响粮食产量的诸要素中,水利的贡献率达40%以上。

  然而,新时期农田水利遇到发展困境。“两工”取消后,农田水利投入年均减少2000多亿元,水利谁来干?韶山灌区管理局副局长文求辉坦言,尤其是大量田间工程,国家投入少,基层干不起,农民干不了,渠道年久失修,严重淤积,灌区受益面积萎缩了20%。

  水利部农水司司长王爱国表示,投入机制的改革是关键一步。新时期农田水利投入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广泛吸引社会投入“两手发力”,一方面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,另一方面又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,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。

  顶层设计给力。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,将土地出让收益10%用于农田水利建设,到2013年,中央统筹资金达165亿元。各地不断探索,湖北各级财政按季度计提农田水利资金,到目前累计投入19亿元;贵州按土地出让收益12%计提,下大力气补短板;山西对灌区末级渠系每公里补贴2万元。

  投入真金白银,农田水利实现恢复性增长。2011年至2014年,水利口安排的农田水利中央投资1379亿元,年均投资规模是“十一五”的3.76倍。中央投入“四两拨千斤”,去年全国农田水利投入创历史新高,达到2000多亿元。

  抗旱保丰收,水利功不可没。水渠修到哪儿,农机、农技跟到哪儿,湖北房县粮食迎来“十一连增”,下茅坪村农民杜世莲说:“引水入田,旱涝保收,种一季变成种两季,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99%,低产田成了吨粮田。”

  一座座塘坝清淤加固,一条条渠道伸入田间,农田水利打通“经脉”,滋润广袤的希望田野。4年来,全国通过实施大中型灌区改造、小农水项目,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近6000万亩,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9000万亩,新增粮食产能300多亿公斤。这些项目区,成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障。    
    农民进城水利工程谁管?

  明晰产权,还权释能,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,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覆盖

  跟“谁来种地”的担忧一样,农田水利也面临“谁来管”的难题。

 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分析,种粮比较效益低,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,造成农田水利工程主体缺位。解决“有人建没人管”问题,必须明晰工程产权,还权释能。

  破解主体缺位,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开始破题。

  在贵州息烽县,一场水改如火如荼。“拿上产权证,心里踏实了。”大寨村村民杨明华,通过拍卖获得组里山塘的使用权,干起了自己的治水工程——经过疏浚扩容,让小泥塘变成了2.3亩的“大水缸”,安水泵,建水渠,“明年村里的田就都能喝我的水了。”在息烽县,通过拍卖、承包、租赁等方式,让1.4万多处小农水工程有了“主人”。

  让小农水轻装上阵。湖北省级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,落实小农水工程管护经费。山东将小农水工程统一交给用水户协会管理,财政给予补贴。湖南省级财政5年筹措50亿元,对县级农田水利建设分类奖补。

  以水养水,市场之手显活力。四川泸县放开建设权、明晰所有权、搞活经营权,吸引新型经营主体参与。“水塘还没有完工,就有人上门来,要承包发展养殖业!”天兴镇垣山村支书庞家友说,今后村民免费用水,村组也免了管护麻烦,大家都受益。

  破解服务缺位,基层水利体系改革大刀阔斧。

  在江苏太仓市双凤镇农民眼中,水利站变了。“过去只管收费,现在真搞服务。”农民陆耀林说,过去水利站基本“不务正业”,渠道淤积没人管,水放不到田。哪像现在,啥时要水啥时放,方便又省心。

  转变源自改革。“吃上财政饭,没有后顾之忧,水利站回归其职能。”双凤水利站站长邹树林说,近3年实施了1.2亿元项目,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.68。

  打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中央有关部委积极完善政策,各地创新机制。山东按流域、乡镇设水管站,对水利工程进行统一协调,大大提高用水效率;浙江整合事业资源,争取增量,盘活存量,全省增加1000多个水利员事业编制;江苏基本理顺乡镇水利站管理体制,2013年落实财政保障经费近3亿元。

  机制一变,曾经“网破、人散”的基层水利站再获新生。截至目前,全国基层水利站达2.9万个,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。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8万多个,管理灌溉面积2.4亿多亩。这撑起农田水利基础的“软实力”。

    灌溉用水如何可持续?

  根本出路在于节水,完善定额管理制度,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,用经济杠杆促节水

  粮食连年丰收背后,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日益凸显。既要保粮食安全,又要保生态安全,这是农田水利面临的又一个新课题。

  王爱国分析,2013年底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9.52亿亩,进一步挖掘潜力有限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。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措施,让每一立方水产出最大效益。

  因地制宜推节水,全面实施东北节水增粮、西北节水增效、华北节水压采和南方节水减排等工程。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,农民刘国民感受到节水灌溉的好处。“过去大水漫灌,每亩地浇一次要100立方水,现在是膜下滴灌,能省一半水。”让刘国民称奇的还不只是节水,他说,现在一打开水泵,水肥一起精准浇到庄稼根部,不仅浇地效率高了,产量也上去了,一亩玉米能增产300多斤。

  节水灌溉不仅是增收账,也是生态账。科左中旗水利局负责人说,上世纪90年代,打30—40米的井就够抽,现在要打80米。“节水增粮行动”实施两年来,全旗压井1700多眼,节水1亿立方米。

  节水离不开制度保障,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。河南民权县推行终端水价制度,采取协会“一把锄头管水”,定额用水,超额加价,提升了农民节水意识。林东村村民齐家平说:“按户计费,公道明白,再大水漫灌,那你的腰包得花瘪了。”

  节水,倒逼农业发展方式转变。地处华北地下水漏斗区的河北,逐步以水定业,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压减冬小麦种植面积,同时,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,实现“一季休耕、一季雨养”。通过调结构和农艺节水,到2015年压采地下水3.59亿立方米。

  王爱国说,到2020年全国将初步建起农业节水体系,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.55,新增300多亿立方米年节水能力,对保障粮食安全和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。

  补起农田水利欠账,并非一日之功。可喜的是,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路径已渐渐清晰,进一步深化改革,夯实粮食生产的水利根基,让我们看到保障粮食安全的底气。


来源:农民日报

上篇:

下篇:

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兴路21号 电话:0931-8857181
Copyrights © 2018-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甘肃XPJ集团
陇ICP备1500221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552号

关注我们:

  • 130_130px;